close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是清代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
而「儒林」就是指學界或知識份子階層。

《儒林外史》以明代的知識份子為描寫對象。作者
透過這部小說,猛烈地抨擊明清兩代以
「八股文」
取士的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份子生活的社會環境
作了深刻的描繪,對勢利和虛偽的社會風氣作出辛
辣的揭露和諷刺。 




嚮往自由平等的他...

痛恨虛偽和勢利

吳敬梓嚮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他認為人生不應被功名利祿所綑綁,
人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在於能否放棄名利,而不在於地位高低。故
此,他最痛恨勢利和虛偽的行為,最鄙視名利之徒;相反地,一
些甘於淡泊的平民,卻得到他的尊重。
 

讚揚平民的善良純潔

《儒林外史》開宗明義,將一位富有平民色彩的
王冕 作為儒
林的榜樣。在《儒林外史》中,下層平民的善良純潔,常常被作
者用來反襯上流儒林社會的卑鄙無恥。墮落前的匡超人說:「有
錢的不孝父母,像我這窮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
正是作者的點睛之筆。 


市井奇人與沈瓊枝

在小說的結尾,作者讚揚了四個市井的奇人,他們各有一技之長,
自食其力,不卑不亢。在他們的身上,寄託著吳敬梓對平等和自
由的理想,就是不以功名富貴和地位高低來衡量人的價值。作者
對於自食其力、不願嫁給鹽商為妾的才女沈瓊枝,也給以熱烈的
同情和讚揚。 






吳敬梓淡泊名利的一生...

爭產風波的影響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他出身科舉世家,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從
他的父親起,家道中落,父親去世以後,那些書香世代的族人竟
來爭奪他的遺產,給了他極大的刺激。從此以後,吳敬梓變得放
蕩不羈、憤世嫉俗。爭產事件使他對當時上流社會更為蔑視,並
激起他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識。 


貧困的磨練

不久,吳敬梓的家財便散盡。在貧困生活的磨練下,他由憤激走
向深沉。33歲時,貧困的他從家鄉全椒來到「處處得風氣之先」
的南京。活躍的江南思想界,開拓了他的眼界,使他從個人的不
幸和痛苦中解脫出來。他看到了全社會的腐敗,看到了知識份子
的整體命運。 


視功名富貴如瘟疫

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被推薦參加
「博學鴻詞」科 的考
試,他開始是因病未能赴試,後來,則因看透科舉的為害,而視
功名富貴如瘟疫,索性放棄
諸生籍 ,專心努力地從事他的文
學創作。他終於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只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諷
刺巨著《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對儒林的不平鳴

深刻觀察和思考的反映


《儒林外史》凝結著吳敬梓一生的深刻觀察和思考。這種觀察和
思考,集中在知識份子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歷史命運之上,
並由此涉及到當時的吏治、教育,乃至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在
藝術家的本能驅使之下,他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寫成了《儒林外
史》。在清代這個小說作家不受重視的時代,連自己最親密的朋
友也不理解小說的意義和價值,但吳敬梓仍是那麼嚴肅認真、一
絲不苟地創作《儒林外史》,這種態度是多麼令人感動。

儒家理想的表達

吳敬梓創作《儒林外史》的另一個動機,就是借此表達他儒家的
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人生理想主要通過小說中一系列「
真儒
的形象來體現;社會理想主要透過小說中有關祭祀
泰伯
,以及蕭
雲仙招集流民,開墾土地,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等事例來展現。
 





 

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由吳敬梓創作。全書五十六回(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通過故事,描寫了封建社會後期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揭露了科舉制度的醜惡。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托明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從而揭露和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和整個封建道德的虛偽。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封建社會罪惡勢力對人民的欺壓,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儘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

夏志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六章《儒林外史》談到「儘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學士的小說,但如果從作者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繪這方面來看,它似乎更應是一部風俗喜劇。」胡適認為後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都是繼承《儒林外史》的餘緒。(《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儒林外史》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國家的文字。成為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部活的生動的教科書。






*所有資料均來自網路。由本人整理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柯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